腹膜转移癌

腹膜转移癌

概述: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是癌细胞经血路腹膜转移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此阶段的患者病情发展快、预后差,临床治疗难度大,多需采用联合治疗措施。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病因:主要发病部位是腹腔内器官,以卵巢癌和胰腺癌最多,其次为胃、子宫、结肠及淋巴系统。腹膜外的肺癌和乳腺癌亦可转移到腹膜,30%的白血病病人可有腹膜累及。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腹膜转移癌75%以上是转移性腺癌,腹腔脏器的癌瘤累及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弥漫种植于腹膜、大网膜或肠系膜的表面,生长繁殖,被腹膜的结缔组织所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转移性结节,结节可呈米粒状,结节状。腹膜转移瘤常引起血性腹水及脏器的广泛粘连,导致病人死亡(图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除原发肿瘤的表现外,腹膜转移癌主要表现为腹水腹胀腹痛、贫血和体重减轻。

并发症

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  经腹腔穿刺抽吸腹水进行细胞学检查,其检查阳性率50%~80%,以下3点可以提高腹水癌细胞检出率:①多次反复查找;②抽取足量的腹水,至少500ml;③抽取腹水前让病人多次翻身,使沉淀的癌细胞更易抽出。
    腹腔镜直视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目前最准确的检查方法。
    2.血常规及血浆蛋白  可有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及血浆白蛋白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1)腹水:常见腹水和腹腔脏器粘连。声像显示腹腔内游离无回声区,肠管粘连成团附于后腹部(图2A)。
    (2)腹膜不规则增厚:声像图可见增厚的腹膜呈高回声的带状改变,形态常不规则(图2B)。
    (3)腹腔内肿瘤结节:腹腔内肿瘤结节常合并有腹水而显示清晰,多见于右侧腹壁及盆腔壁,也可位于上腹正中(图3)。结节与腹壁分界不清,向腹壁内突出。不合并腹水者可见实性、囊性或混合性肿块回声。部分肿瘤可见原发肿瘤声像表现及腹腔内肠系膜多个淋巴结肿大。
    2.CT扫描  可示转移癌的部位、大小、性质及腹水等情况。
    (1)腹水:为腹腔脏器间均匀水样密度影(图4A)。少量腹水聚集在肝肾隐窝或肝外侧缘(图4B)。大量腹水时,围绕整个腹腔脏器,并可进入小网膜囊内。
    (2)腹膜不规则增厚:正常情况下,CT一般不显示前壁层腹膜,后壁层腹膜仅表现铅笔描绘样的细线状。但腹腔转移性肿瘤增厚的腹膜可呈宽带状、结节状或块状,以宽带状为多,其次为结节状,这可能与肿瘤细胞多数性种植后,生长融合过程有关。宽带状瘤灶可能是结节融合的表现。在部位上,以右侧腹壁多见,其次为左侧腹壁和前腹壁(图5)。
    (3)肠系膜及大网膜改变:
    ①污垢状改变:正常时均匀脂肪密度的肠系膜或大网膜内出现区域性多数细小的点状、短条状的污垢样密度影(图6)。
    ②结节状改变:脂肪密度的肠系膜或大网膜内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图7)。
    ③饼状大网膜或肠系膜:大网膜或肠系膜失去脂肪密度,而被饼状软组织密度影所取代(图8)。
    以上3种表现可同时存在,细点污垢状的大网膜或肠系膜可增大为结节状,再融合成饼状。
    (4)腹腔内多囊或单囊性占位改变:表现为腹腔内多发或单发囊状改变,囊壁薄,囊内呈水样密度,有占位效应,这一点可与单纯性腹水鉴别(图9)。
    (5)小肠系膜缘管壁增厚:表现为小肠管壁增厚,以系膜缘为著,累及部分或大部分肠管壁(图10)。
    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诊断,需结合患者原发病史及典型的CT表现,并且要与腹膜腔结核和腹膜腔原发性肿瘤作鉴别,因为三者的CT征象有很大部分的重叠。
    3.MRI  腹膜转移癌可以表现为沿肠系膜表面直接扩散、腹膜腔内种植、血行转移以及淋巴转移。增强加脂肪抑制可以显示块状的腹膜转移病灶明显强化,边界一般不光整。腹膜腔内种植转移病灶表现为多发散在分布的小结节强化灶(图11)。

诊断

诊断:
    1.病史  患者有原发的腹腔内器官或其他部位的癌肿史。
    2.临床症状  腹水、贫血和体重的进行下降。
    3.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支持转移癌的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治疗:
    1.腹膜减瘤性切除术  常用术式有6种:大网膜和脾脏切除术;左上象限腹膜切除术;右上象限腹膜切除术;小网膜和胆囊切除术;盆腔腹膜切除术;胃窦部切除术。根据癌灶大小和分布范围选用1种或多种不同术式进行手术,但单纯手术效果非常差。
    2.腹腔化疗 是治疗腹膜转移癌的主要方法。
    (1)药代动力学优势:①使腹腔肿瘤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穿透力强的抗癌药液中,增强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②用药后药物主要经门静脉系统吸收入肝,通过首次过肝效应代谢成无毒或低毒形式进入体循环,代谢后减少了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提高了机体的耐受力;③腹腔化疗提高了门静脉系血液和肝脏中化疗药物浓度,而肝脏则是癌肿最常见的远处转移脏器。
    (2)常用化疗药物:顺泊(cis-platin,DDP)、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氟尿嘧啶(5-FU)等,有效率为60%~90%。近年来生物制剂腹腔内注射治疗已越来越多,常用的有香菇多糖、干扰素、阿地白介素(白介素-Ⅱ)等,有效率在70%~90%。康莱特注射液是从中药薏苡中提取的天然有效抗癌活性物质,系双相广谱多功能抗癌药,主要阻滞细胞周期中G2及M时相的细胞,使进入G0以及G1期细胞减少,并导致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抑制肿瘤生长,直接抑杀癌细胞。康莱特注射液是一种乳剂,可使腹膜表面与腹腔内药物充分接触,阻止液体的渗出,从而获得治疗效果。多数抗癌药物的穿透能力是有限的,其中卡铂(carboplain)穿透能力较强(为1~2mm),5-FU分子量小,对组织间隙和细胞膜穿透力强,易透过肿瘤组织。
    腹腔内反复给药可刺激腹膜的渗出、纤维化和粘连,增加腹腔化疗的并发症,影响抗癌药液在腹腔内的良好扩散和吸收,降低治疗效果。对此加入玻璃酸钠(透明质酸钠)配成抗癌复合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研究表明玻璃酸钠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和胶原合成,从而明显减少腹膜纤维化和粘连的形成,使药液在腹腔内有良好的扩散和吸收,并且药液在腹腔内存留时间延长,提高了抗癌作用。
    (3)给药方法:
    ①腹腔穿刺:是腹腔给药的常规方法,即可注入化疗药物,也可抽吸腹水,控制其生长速度,缓解症状。但反复穿刺费时、费力,容易皮下种植瘤细胞。
    ②腹腔置管:即腹腔穿刺后将硅胶管置入腹腔适当位置,通过硅胶管长期给药的方法。因硅胶管细软,对腹腔内脏器无刺激,不影响病人日常活动,不干扰全身的治疗,且操作安全、方便给药,并发症少,不易发生导管堵塞,故近年被广泛采用。
    3.联合治疗  腹膜转移癌灶结节的大小是影响腹腔化疗的重要因素,Elias报道,结节大于3mm的腹膜转移癌腹腔化疗几乎无效。故须腹膜减瘤性切除术与腹腔化疗联合应用。减瘤性腹膜切除术尽可能的清除腹膜腔内一切肉眼可见的转移癌结节,为腹膜腔化疗提供良好的条件。术后应用玻璃酸钠、氟尿嘧啶(5-Fu)、卡铂复合药液DDS泵腹腔化疗,临床疗效好。

预后

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